600章 尾声2-《抗战之钢铁风暴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依靠这些珍贵的情报,西北航空兵如同长了眼睛一般,摧毁了日军隐藏的几个油料,弹药库。再加上之前被摧毁的补给,使得七八十万关东军的弹药一度下降到了十分危险的地步。

    担任过日军参谋本部次长,关东军总参谋长的乔君柃木的叛逃,被英美等列强赞为战争史上最有价值的一次策反。以疯狂突进的速度打开了在东北的局面。动用策反,特种兵爆炸,航空兵轰炸港口,伞兵突降等多样化的联合战术运用,也被英美,哪怕此时得到消息的德国将领推崇为世界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,也是情报战,特种兵作战,航空,装甲兵作战发展到现代化联合运用的巅峰之作。

    八十几万关东军,兵力庞大,一个足以让东南亚英美军都都为之胆寒的数字,同样也意味着庞大的消耗。由于此时的西北军在辽西,辽南已经站稳脚跟。西北军并没有急着与日军火并。

    前进机场的西风式俯冲轰炸机见缝插针,800多架西风轰炸机保持着高度的出勤率,与400多架花猫对地攻击机只要在天气许可的情况下,攻击着奉天省日军一切具有威胁的目标,航空兵在战争中的作用被高志航运用到了极致。

    八十多万关东军向旅大,向凤城,丹东的主要补给通道都被截断,此时哪怕全部撤出去,都成为了一种奢侈。同之前的山西五万余日军一样,此时的关东军弹药也是越打越少,兵力越打越少,而涌进东北的西北军,坦克,飞机却是越来越多。

    东北,大局已定。在北平的三万余日军仍在苦苦支撑,不过原本他们紧持的信念已经轰然垮塌。而在江苏收复的时候,冯庸在美国那边控制的船厂,便抽调了一批技术骨干绕道印度,碾转数万里前来原来的江南造船厂旧址,开始东拉西扯,极力恢复江南造船厂的生产。为民国的造船业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    在反攻东北一开始,西北军的攻势如同石破天惊,不过取得了大量的进展之后,西北军的速度却变得龟速起来,唯一活动频繁的便是来往纵横的航空兵。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煎熬着八十几万关东军。实际上在东北大局已定的情况下,西北的注意力已经南移。张治邦与赵铁树两个集团军主力攻入安徽,江苏全境,收复南京,上海,并且扩散到江浙部分地区。1943年,这一年,对于民国注定有着划时代的意义,年底,八十余万关东军,在补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,弹药严重缺乏。战死十六万余人,十几万人翻山越岭,或者是乘小船进入朝鲜北部,旅顺大连的日军乘船撤走,超过五十万人因为被西北军咬得紧,在东北被无条件迫降。一直在北京苦苦坚持的三万余日军,失去了最后的信念,于11月7日投降。北平未经战火洗礼,和平收复。华南方面日军全部投入了东南亚作战,在华日军虽然惨败,但在东南亚的日军却因为全面退出民国之后,兵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。

    使得在东南亚战斗的英美反而打得颇为辛苦。仅管英美一再催促,不过在西北打定了主意先解决内部矛盾,拒绝了苏联,英美的出兵邀请。西北军的态度让德国看到了一丝争取的希望,不过德国请求出兵攻打苏联远东的请求同样也被拒绝。不过由于日军的压力总体上减轻了不少,德国所面临的压力更大,只是这个时候德国得到了一份莫名其妙的情报,在德国北部,竟然有着几个储量不等的石油矿藏,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,德国的地质工作者反复勘测之后,竟然真的发现了几个石油矿藏,这使得战争资源日趋馈乏的德国又打了一针强心剂。

    次年二月,领袖宣布改北平为北京,定都都京,已经发展到四百多万人,各式飞机4300余架,其中潜龙战机160余架,坦克,突击炮3500余辆,各式火炮上万门的西北军相继迫降了浙江,江西,湖南等省的**。云南龙云宣布加入红色势力。桂军宣布改入红色势力。4月,杨虎城集团军进驻广州。分裂多年的民国初步一统。

    5月,领袖改国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,外交部致电苏联,要求其履行革命先躯列宁许下的诺言,归还沙俄时期侵占华夏的广大领土。同时18集团军正式进入外蒙,踏上了这被分裂多年的国土。解放军的动向一度引起了盟国的恐慌。虽然此时中国的工业实力还不强,但却拥有着远东最强大的装甲部队,有着最能吃苦耐劳的军人,最先进,也是此时唯一一个成规模装备了喷气式战机的国家。更拥有着这个时代无与伦比的人力优势,在战乱中统一的中国,击败了日军的政府,表现出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。在东南亚的盟军相继受阻于日军之前时,西北军这边却是以雷霆之势横扫了大陆的一百几十万日军。

    一时间,盟国,德国的使者云集北京。而苏联更是惊恐不已,当初日军南下之后,斯大林便抽调了远东军的精锐奔赴欧洲战场,此时的远东,对于苏联来说是无比薄弱的。现在来了一个比日军更旨的威胁,一旦在远东发难,苏联将彻底陷入两头作战的困境。在陆空军的战力和战争潜力上,西北军表现出来的实力都已经远超日本。对于此时的德国来说,中国的重要性甚至已经超过了日本。

    鉴于中国在远东的重要地位,更是在轴心国与盟国之间,直接能决定到苏德战争的成败。英美也不想在此时得罪中国否则哪怕是中国撤回入缅作战的军队,英美守住印度都具有相当大的压力。未完待续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